早就對潘集區潘集鎮境內的東辰生態園心向往之。據說規劃面積有3000余畝,是集濕地生態、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國家3A級生態公園。今年7月下旬的一天,我們六七個文友約起,直奔生態園而來。一進入園區,滿目蔥蘢,綠意盡染。盛夏的風帶著綠意,空氣中彌漫著香樟奇異的香氣,翠綠茂密的香樟樹佇立在主路兩側。行之所至,一股清新的“生態氣息”撲面而來。

生態園大門
就是這樣的一個世外桃源,誰能想到這里之前卻是經過30年開采而形成的煤炭塌陷區?土地沉降,荒草叢生,坑塘遍布,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民的耕作和生活,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進一步強調:“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要本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搞好評估論證,做好整合利用這篇大文章。”所以推進煤炭塌陷區治理,探索煤炭產業鏈向綠色循環經濟發展轉型,打造綠水青山,并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成為每個淮南人、每個潘集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從2007年3月起,淮南創大有限責任公司開始進行了綜合治理實踐,在加強同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礎上,以強大的科技力量為支撐,發展了現代農業濕地旅游、苗木種植、蔬菜種植、水產畜禽養殖,科學系統地大力推進沉陷區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循環經濟產業、生態旅游產業。同時還安置了大量失地農民就業,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探索出了采煤塌陷治理的“創大模式”。

園區道路

園區植被
到目前為止,創大公司復墾面積近2000畝,新增耕地871畝,整理養殖水面513畝。生態園在復墾的土地上進行精品苗木基地建設,投資1500余萬元種植了香樟、銀杏、高桿紅葉石楠、海棠等精品苗木。建立多座現代化冬季蔬菜大棚,種植了苦瓜、圣女果、黃瓜、西瓜、茄子、辣椒等純綠色蔬菜。生態園養殖業均采用低碳環保的微生物發酵養殖技術,解決了養殖業的污染問題。投資500多萬元對7口魚塘的水面進行統一規劃,實施立體網箱養殖項目,養殖了青魚、草魚、鳙魚、甲魚、江黃顙等魚種。畜禽養殖主要以飼養豬、牛、羊為主,配以駝鳥、鵝、鴨、土雞等。
濕地中心有一座“鳥島”,一座木質拱橋連接著兩岸。岸邊碧綠的柳樹枝垂下萬條絲絳,和片片翠綠的竹林相伴,在微風中不時地舞動著。茂密的蘆葦叢中有一條小路貫穿小島;小島上灌木叢生,郁郁蔥蔥;附近建成了觀鳥護鳥塔,為鳥類提供安全保護。這里棲息著上千只的牛背鷺、鸕鶿,蘆葦叢、灌木叢中不時傳來野鴨、白鷺的鳴叫聲。有許多白色的鳥兒時而在天空中嫻熟地劃出優美的曲線,時而掠過微波漾漾的水面,時而在鳥島上覓食,時而又悠閑地漫步在岸邊,這里是鳥的天堂。鳥是人類的朋友,和諧的大自然就是視覺之美的最大源泉。

鴕鳥園

鳥島
聽園區負責人介紹,創大公司未來目標是將生態園打造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引進戰略聯盟,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形成“基地+農戶+公司+物流”的商業模式,將安全食品銷售到全國各地。同時延伸發展生態產業,實現多元化經營,推動煤炭產業鏈向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轉型,使園區成為具有自然景觀、休閑娛樂、農業體驗旅游、生態養老社區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區,從而形成具有市場盈利能力,充滿活力,持續發展的塌陷區治理循環模式。
漫步在園內寬闊的道路上,眼前的美景早已讓我們陶醉。園區走環保之道路,強生態之產業,洞開了一條既有藍天碧水,更有金山銀山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唱響了一首優美的“綠色奏鳴曲”。人類與大自然相依為命,相互依存,只有樹立生態環保意識,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我們的家園才能永遠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水上平臺

水上夜景
作者簡介:
段昌富,男,文學學士,民建會員,淮南市八公山區人大常委,中學教師。文學作品散見于《雜文報》《青年時報》《安徽教育報》《校園與家庭》《中學生博覽》“搜狐網”“今日頭條”“安徽網”等報刊網媒。2015年在《光明日報》與民政部主辦的“尋找最美地名”征文中獲三等獎。2016年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的“追尋紅色記憶”征文中獲二等獎。2020年在《農民日報》與農業農村部主辦的“我心中的美麗村莊”征文中獲三等獎。現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淮南市作家協會理事、八公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八公山文學》執行主編、《取燧》校報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