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為淮南市市轄區,最初隸屬于阜陽專區管轄的鳳臺縣。1972年鳳臺縣的高皇、古溝等地劃入淮南市并命名為古溝區(1977年鳳臺縣也整體劃入淮南市),1980年改名為潘集區。潘集區地處黃淮平原南端,南瀕淮河,北臨茨淮新河,東與懷遠縣接壤,西與鳳臺縣毗鄰。面積600平方公里,下轄1個街道、9個鎮和1個民族鄉:田集街道、高皇鎮、平圩鎮、架河鎮、泥河鎮、潘集鎮、蘆集鎮、夾溝鎮、祁集鎮、賀疃鎮、古溝回族鄉。

潘集區行政區劃
高皇鎮位于潘集區的東部,與淮南市區隔河相望,因境內有高皇寺而得名名。1950年設高皇鄉,1958年改公社,幾經析并,1983年復建高皇鄉, 1995年撤蘇嘴鄉、高皇鄉、段灣鄉建制高皇鎮。轄25個行政村,是個城郊型的農業大鎮。

高皇鎮人民政府
2019年7月12日,淮南圖片網部分特約撰稿人和攝影師一行十余人在王富夏站長的帶領下,赴高皇鎮采風,了解這個鎮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
我們從位于平圩鎮的淮南淮河大橋跨過淮河,一路北行,穿過省道、鄉道及村道,來到高皇鎮。祁玉德鎮長因為臨時有事,未能親自陪同。副鎮長史國勻、鎮農業辦主任戴厚英全程陪同采風團深入老圩村、段灣村和安臺村三個扶貧點,了解高皇鎮脫貧攻堅工作的特色和實績。據2014年統計,這個鎮貧困戶有1381戶,貧困人口為3397人,并有7個貧困村,其中因病、因殘、無勞動能力等致貧人口約占80.2%。通過近幾年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截止2018年底,已有6個貧困村、1134戶人家及2958人口脫貧,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

高皇鎮副鎮長史國勻

高皇鎮農業辦主任戴厚英
(一)
我們首先來到位于老圩村南的樂福居養老服務中心。院長陳廣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向我們介紹了養老服務中心的情況。樂福居成立于2017年7月,建筑面積有1205平方米,活動場地室內106平方米,室外826平方米。有23個房間,80個床位,各房間都配有安防系統、液晶電視、席夢思床、獨立衛生間、地暖、中央空調、呼叫器、空氣凈化器和互聯網監控系統,親人們可以隨時與老人進行視頻溝通,是淮南市一家有著國內先進硬件設備和科學管理的“田園式”養老院。

老圩村

樂福居養老服務中心

養老院三人間
樂福居現在入住有20位80歲以上高齡的老人。我們在樂福居看到,娛樂室里4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打麻將,幾位老人在一旁觀戰。走廊上有2位老人閑坐著,聊著天,說說笑笑。還有一位老人推著輪椅,在前來探望自己的親人的陪伴下緩緩前行著。廚房內,幾位廚師正忙著準備老人們的可口飯菜。

樂福居院長陳廣懷(左三)向大家介紹情況

樂福居廚房

老人們在打麻將
樂福居現有集體餐廳、休閑娛樂室、保健室、消防室和公共衛生間,一應俱全,老人身處其間,其樂融融。與此同時,在脫貧攻堅戰中,樂福居也沒忘貧困戶,還讓貧困戶參與到樂福居的建設發展中,打打零工多掙些錢。

淮南圖片網站長王富夏(左二)向貧困戶(左一)詢問有關事宜
樂福居主體大樓外面有一處太平天國松王陳德風的墓。陳德風就是本地人,曾隨從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蘇州大敗李鴻章的淮軍和洋人的洋槍隊,因此受封松王。太平天國失敗后被清政府殺害,葬于此處,時年僅28歲。此處雖然是陳氏英雄之墓,但我總覺得,墓地與養老院挨在一起還是不妥。

太平天國松王李德風之墓
(二)
第二站,我們來到段灣村段躍傳的養鵝場。養鵝場緊挨著一條水渠,未見鵝場,先聞鵝聲。隨著此起彼伏的“嘎嘎”聲,放眼望去,一群大大小小的白鵝展現在我們眼前。鋪天蓋地的鵝群雄赳赳氣昂昂,追逐嬉戲、振羽高歌,就像一朵朵流動的白云,煞是壯觀。我們也興奮不已,飛快地跑到用鐵絲圍柵起來的鵝圈邊一陣狂拍。看見我們靠近,這些白鵝立即嘎嘎地憨叫著,把長長的脖子伸向我們,抗議侵犯了它們的肖像權,憨態可掬。


憨態可掬的白鵝(遠處是淮上淮河大橋)
鵝圈旁邊,壩子的平地上有幾間用玻璃鋼瓦搭建的平房。段躍傳割草去了,他的父親段宗安熱情地招呼著我們。段躍傳是他的大兒子,因多年身體有病,家庭生活十分貧困,所以才享受到政府的扶貧脫貧的項目。鎮里每年撥款8000元作為產業扶貧投資,家里的養鵝事業開始慢慢走上正軌。

段躍傳

段宗安
養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凡事都親力親為,什么事都需要養鵝人日復一日的堅持和辛苦付出。如今,段躍傳養鵝場的規模已經達到1200多只,同時還養了200多只大雁。段宗安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出售肉鵝、鵝蛋和鵝苗,年收入差不多有十幾萬。

段宗安向大家介紹養鵝場的情況

段躍傳夫婦給白鵝喂食
展望今后,我覺得還應該動員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到養殖白鵝產業中,打造白鵝養殖基地,把產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化,全力打造獨有品牌,建立從種鵝養殖、鵝苗孵化、養殖、屠宰、銷售,延伸到飼料、獸藥、鵝絨加工、鵝肉餐桌經濟。從鵝的產業化角度經營,建立完整產業鏈,從而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展白鵝養殖,走合作社發展,實現共同致富。

段灣村田園風光
(三)
最后,我們來到了安臺村。我們采訪了兩位大棚蔬菜種植貧困戶——66歲的程晉光和58歲的孔令軍。這兩位村民都是因病致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對他們進行了精準扶貧——種植大棚蔬菜,每畝補助4000元。程晉光有2畝地補助了8000元,孔令軍有1.5畝地補助了6000元。有了這些錢,程晉光和孔令軍在自己的田地上架起了大棚種植蔬菜,一年四季,根據季節變換,不斷地更換品種,不斷地向市場出售新鮮的蔬菜。

程晉光

孔令軍
他們憑借勤勞的雙手,將大棚蔬菜打理得井井有條,時令蔬菜質量好,不愁銷路。靠著種植蔬菜,加上扶貧政策的落實,他們成為了專業的蔬菜種植戶,年收入很可觀,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程晉光在拔莧菜

孔令軍在毛白菜地里鋤草
展望今后,我覺得還應該積極引導農戶與合作社戰略合作,通過“農戶+合作社”等多種模式,抱團發展、互惠互利。合作社通過物資、獎補等形式,發放優質種苗和肥料,組織種植技術培訓,傾心盡力幫助農戶發展產業。

安臺村村委會
每到一處,采風團成員圍繞脫貧攻堅這一主題,認真聽取村干部、駐村干部對本村村情和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仔細詢問貧困戶的家庭狀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脫貧措施落實等情況,用手中的筆記錄每個細節,架起機子拍攝各個環節,力求真實反映高皇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通過今天的實地采訪,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高皇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能夠因勢利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積極作用,調動貧困戶自身的積極性,針對貧困差異因人因戶施策,在產業脫貧中邁出堅實的步伐,為全鎮整體脫貧奠定基礎,更加有效地推動了貧困群眾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愿望。

大家向程晉光詢問情況

大家向孔令軍詢問情況

村干部向大家介紹貧困戶脫貧情況

攝影師抓拍鏡頭
我們從淮上渡口返程。路途上,大家紛紛表示,將利用手中的筆尖和鏡頭,全方位、多角度反映高皇鎮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發生的顯著變化。

淮南圖片網部分特約撰稿人、攝影師和高皇鎮領導及貧困戶合影

采風行程
作者簡介:
段昌富,男,民建會員,文學學士,八公山區人大常委,中學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淮南市作家協會理事、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八公山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八公山文學》執行主編、《取燧》校報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