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安徽省立醫院,安徽理工大學醫學院大四學生黃海松為一名在京打工的21歲河南白血病患者順利捐獻造血干細胞。這是安徽首例、也是南京軍區首例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國防生,也是淮南首例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大學生。采集結束,小黃不顧自己家境貧寒,將中華骨髓庫給以的5000元慰問金當即轉贈給了患者。
安徽省軍分區、省紅十字會、省教育廳有關領導和安徽理工大學領導慰問看望了黃海松,為其頒發捐獻獎牌、“誠信金鼎”和慰問金,給予其高度評價。
挽救病人生命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2年11月,淮南市紅十字會在黃海松就讀的學院組織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活動,當時正參加國防生訓練的小黃在訓練間隙趕來獻血,并留取了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當時沒想那么多,就想著或許以后能救人一命。我學的醫學專業本來就是救人的,為什么不做呢?”這個外表樸實、眼神堅毅的大男孩如此說道。
沒想到不到兩年的時間,黃海松就和一名白血病人配上型。得知消息的黃海松十分意外和高興,二話沒說便配合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進行進一步的工作。此后小黃便去了合肥105醫院實習,在繁忙的實習中耐心等待著捐獻的消息。2014年7月1日,黃海松突然接到紅十字會電話,因為那位患者情況緊急,需要盡快采集造血干細胞!沒有絲毫猶豫,黃海松立刻答應捐獻。
此前,遠在福建農村的海松父母因不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十分擔心捐獻會影響兒子身體。黃海松一次次打電話耐心地向父母反復解釋:“我自己就是學醫的,捐獻的知識我都懂,你們放心吧,捐獻對身體沒有影響!兒子馬上要成為一名軍醫了,救人本來就是我的本職工作!”最后,父母終于被兒子的堅持所打動。淮南市紅十字會與其學校積極協調,在學校的支持下,順利為黃海松請好假。黃海松的輔導員、淮南市紅十字會志愿者羅柯老師說,海松是一個有著自己主意,善良、執著、吃苦耐勞的好孩子,他今天能做出這個決定,絲毫也不意外。
貧寒學子立志救死扶傷
今年24歲的黃海松來自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的一個漁村,家境十分貧寒。海松媽媽說,海松4歲時她便離家打工,爸爸出海打魚,海松跟著外婆生活,從小就非常懂事,是個很聽話的好孩子,大人做什么他都去學著做,都把事情盡量做好,不用操心;學習也十分刻苦,經常受表揚,每年媽媽從外地打工回來,海松都會捧上一學期獲得的一打獎狀,讓媽媽既開心又感動。
初中時,在書本上學到白求恩跨越國界救死扶傷的事跡深深觸動了黃海松,那時便立志以后要當一名光榮的醫生。 2010年他終于走進了安徽理工大學醫學院,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遠大理想。
醫學生學習任務繁重這他早就知道。面對十分緊張的課業、繁重的學習任務,海松從來沒有松懈。他深知只有打好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后才能當一名合格的醫生。“醫生是個崇高的職業,我要做一個優秀的醫生,為患者消除病痛。我并不只是說說,我會一直為此努力。”大一的一次班會上,黃海松如是說。大學四年,黃海松每天穿梭在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努力學好每一門課程。局部解剖學比較難,他就每次在課前一個晚上把教學視頻反復看上幾遍直到把內容弄懂。每次解剖課上黃海松不僅能輕松完成任務,還會熱心地手把手教其他同學。大二時,黃海通過嚴苛的考試順利成為了一名國防生,這一步也與他當年受到白求恩精神的鼓勵有很大的關系,離他堅定要從事救死扶傷的職業理想又近了一步。每天都要辛苦地訓練,為了不落下課程,海松常常熬夜看書學習。他的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他是一個棒小伙兒
提到黃海松,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會給一個“贊!”海松不僅學習成績優秀,還是個熱心、細心、樂于助人的小伙子。一次班上組織同學間幫扶活動,黃海松和一名成績落后的同學結成幫扶對子。那位同學有點“宅”,不愛出門,黃海松一有時間便拉他去圖書館學習,如果他實在不愿出門,黃海松干脆就去他的宿舍陪他聊天、做功課。雖然后來幫扶活動告一段落,海松還是常常去照顧這位同學,兩人成了好兄弟。
同學過生日,細心慷慨的海松寧愿自己生活再節儉點也會提前備好溫馨的小禮物,雖然不貴重,但是讓同學們十分感動。去年醫學院參加校合唱比賽,海松擔任指揮兼教練,忙前忙后帶著大家夜以繼日地排練,一遍遍改正唱法,準備比賽服裝,反復研究隊形,最后取得了第二名。領獎時,他卻默默站在后面,他說,這份榮譽屬于每一位隊員。第二年下屆同學參加比賽,海松主動來幫忙輔導,帶著醫學院再次取得佳績。大二那年,在同學們的一致推薦下,海松光榮入黨,成為當年班級唯一的黨員。海松曾多次獲得校獎學金和“三好學生”等榮譽。
海松的不易他并不想讓老師同學知道。父母勞作十分辛苦,家里至今還欠著外債。大一入學時,他申請了國家助學金,卻在大二之后放棄了一年3000元的補助。按照他的家庭情況和個人的在校表現,大二大三后面幾年可以繼續申請的,他告訴老師說想靠自己的努力補貼自己的生活費用,把獎助學金的名額讓給其他學生。他課余時間在學校做勤工儉學,還在校外兼職做家教,與其他同學比,他幾乎沒有什么課余生活。
采集造血干細胞前一天,他因緊張沒有吃好睡好,極度疲憊,采集期間,許多媒體來采訪,家人、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采集醫生不忍心他太累著,想讓他休息會,可特別善解人意的他即使躺在采集床上,雙臂扎著針管,也總是始終保持著準軍人的姿態與和善的微笑面對媒體,他說,都不容易,都是為了工作、事業,盡量協助他們,我堅持著。采集結束,當省紅十字會把5000慰問金送給他時,他連與旁邊的媽媽商量都沒商量就當即表示捐給那位患者,說,病人更需要。
成為安徽第一個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國防生和淮南第一位捐獻的大學生,黃海松并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同。他說,等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軍醫生,要努力使更多患者恢復健康,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和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