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幸河散記
桂少云
春天拂動翠袖悄悄遠去,初夏又一身簡裝姍姍而來,永幸河兩岸的景色,像一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十里畫廊,經過雨的滋潤、風的梳理,宛如一幅百看不倦的丹青,一首充滿神韻的長詩。那河岸低垂的柳枝,似春天留下的一縷縷青絲,在水面上拂動。那水靈靈的小花小草,猶如初夏綠裙上姹紫嫣紅的點綴。不管你在朝霞里晨練,還是在燈火闌珊處漫步,你都會感到這里是怡情養心的好去處。
當你沿著石階拾級而下,步入永幸河濱河公園,你會感受到初夏含情脈脈,又落落大方,充滿旺盛的朝氣。岸邊樹上的百鳥啁啾,好像在向你彈唱美妙的迎賓曲,一路前行,你可以瀏覽到青莎翠岸、繽紛長廊、花溪水岸、親水棧道等景點。在造型奇特的紫金石上,你還可以欣賞到古代詩人名句:李白的《鳳臺曲》、李商隱的《鸞鳳》、楊萬里的《登鳳凰臺》、王安石的《八公山詩》等佳作,讓你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
清晨或是傍晚,永幸河邊,有許多健身的人們在休閑的樂活水岸文化廣場、生態舞臺,跳廣場舞、扇子舞、打太極拳。那樹蔭掩映下的蜿蜒小徑,人們在夕陽下悠閑散步,走累了,可在古色古香的長椅上小憩。那一對對相約而來的戀人,牽手在月光下,相依相偎,輕訴悄悄悄話。
夏游永幸河的過程,也是撫今追昔對永幸河溯源的過程。每當我們唱著“我家住在永幸河,河水嘩嘩唱贊歌。公仆為咱繪藍圖,千軍萬馬開新河。配套工程星羅棋布,旱澇保收排灌自若。淮上明珠再譜新曲,數字水利運籌帷幄……”這首歌,經過濱河公園入口處的“永幸河精神"宣傳牌時,就會感覺到,永幸河是一條有感人故事的河。
這條1962年冬,才被時任安徽省副省長的王光宇欣然命名為“永幸河”的的人工河,曾幾度險遭夭折,又幾度從磨難中柳暗花明,今天它能像一根琴弦一樣,彈奏出兩岸豐衣足食的福音,這得歸功于多任縣官共繪的一張“四網一方園田化”(水網、電網、林網、路網和方塊田)的科學治水圖。當年為了開挖永幸河,曾讓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動員10萬民工,克服了“開龍溝冰凌刺骨,破凍土尤如開山。”一樣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那“百里河工、百里紅旗、勞動號子、震天動地”的壯觀場面,像一部老電影,至今還在人們的心中不斷地回放。
永幸河,曾經歷了數次“大考及小考”,抗擊了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特大洪澇災害,緩解了1988年、1995年等嚴重旱情,產生了較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向全縣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永幸河,每年向灌區55萬畝耕地供水1.5億多立方米,灌區糧食由45年前的畝產不足2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畝產1100公斤,四十年多來為灌區創造8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1988年5月和8月,中顧委常委黃鎮,農業部部長何康在灌區視察時,看到“千頃麥田騰細浪,萬重稻海揚金波”的豐收景象,曾分別飽蘸濃墨,為灌區揮筆寫下了“淮上明珠”和“淮北江南、勝似江南”的題詞,來贊譽永幸河為灌區人民帶來的福祉。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人水和諧美景,近年來,又進行了環城水系治理、永幸河西延、上段和下段治理等工程建設,永幸河濱河公囩不斷向西延伸,新增了濱水綠道、觀景臺等設施,將“石磨故事、鳳凰傳說、火烙畫由來、鳳臺花鼓燈”等文化元素融入永幸河濱河公園中。將生態保護、淮河文化、都市休閑有機結合,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水合一的城市意境。
當你站在永幸河觀景臺,放眼望去,那閃動粼粼波光的碧水,宛如一條柔軟的綢帶向遠方蜿蜒飄去。清晨太陽蘸一縷朝霞為她抹上淡淡的胭脂,傍晚清風為她理一理飄逸的翠袖。永幸河像一位窈窕淑女,經過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們的“梳妝”,越來越文靜清秀。
淮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而朝夕偎依在她身邊的永幸河,則是我們看著長大的的女兒河。她婉約清澈的風韻,熱情奔放的英姿,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永幸河不僅確保灌區的旱澇保收,打造出的“曲徑通幽處,兩岸花木深”人文景點,也讓人流連忘返。2013年,永幸河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讓鳳臺擁有了一張亮麗名片,為新時代的鳳臺水利建設譜寫出華美的樂章。
趁陽光明媚,榴紅似水,河水微瀾,來永幸河畔一日游吧!欣賞別具匠心的人文景觀,感受原汁原味的鄉風民俗,體驗源遠流長的淮河文化,你會醉入人與自然共同打造的氧吧里,在波光粼粼的詩情畫意之中,慢慢地品味永幸河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