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長賣酥瓜》唱響脫貧攻堅“好聲音”

11月3日上午,潘集區文旅體局與潘集區扶貧辦聯合推出的現代推劇《鎮長賣酥瓜》,在賀疃鎮秦萬村進行首場演出。該推劇旨在營造“消費扶貧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濃厚氛圍,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內生動力,增強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勞動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信心。

小劇本演繹大題材
“自從清代到如今,沿淮岸畔五谷盛(音shēng),崗湖灣蘿卜陳芮集蔥,潘集酥瓜揚美名。”《鎮長賣酥瓜》由本土作家王運超、蘇登芬、陳多清和張昌濤歷時半年時間創作、修改并定稿。講述的是已脫貧戶金祥發連續三年申報產業發展項目,種植酥瓜喜獲豐收,但因視野局限和政策理解不透徹,今年酥瓜銷售一波三折,致富夢差點泡湯后,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故事。

劇情中,已脫貧戶金祥發是自主發展能手,他不愿加入酥瓜合作社進行產品認證走消費扶貧的“陽關道”,卻執拗地擺攤賣瓜走“獨木橋”。誰料酥瓜銷售旺季,他突發急性闌尾炎需住院手術治療。眼見著滿棚噴香的酥瓜無處安放,妻子玉梅急得心酸淚淌。鎮長孫為民與村扶貧隊長趙明找到酥瓜種植合作社會長金學標,大家在暴雨來臨前把金祥發家的酥瓜采摘完,又一并參加酥瓜節展銷會。在特邀客商苗總的幫扶采購下,金祥發家的酥瓜賣了好價錢,他萬分欣喜地申請加入合作社,與大家攜手致富奔小康。
據悉,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指出,消費扶貧是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一種扶貧方式,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鎮長賣酥瓜》劇本緊扣脫貧攻堅時代背景,主創人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塑造人物形象生動自然,貼近生活,符合大眾審美觀。


劇情反轉曲折、輕松活潑,唱詞格調高雅、自然流暢,用沿淮群眾喜愛的推劇唱腔,讓觀眾喜聞樂見,在享受傳統戲劇的文化魅力中感悟了解國家消費扶貧、產業扶貧政策。
小故事反映大民生
近年來,潘集區在不斷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有效探索文化扶貧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本土作家挖掘扶貧領域典型事例,創作文藝作品,以扶貧一線故事為創作素材,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淮南地方戲《扶貧書記》、《陶七脫貧》、《鎮長賣酥瓜》等推劇,并組織劇團深入貧困村逐村巡演。
《鎮長賣酥瓜》劇本突出潘集地域特色、反映消費扶貧主題,巡演活動將脫貧攻堅工作中消費扶貧和產業扶貧的先進事跡,以文化的力量傳播到全區貧困群眾心中,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以及廣大一線扶貧干部的工作激情。
據介紹,今年以來,潘集區大力開展扶貧產品認定、建設消費扶貧 “三專一平臺”、推進政府采購扶貧產品、實施產銷對接“八進”行動,同時通過舉辦第三屆潘集酥瓜節暨扶貧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建立潘集酥瓜網、開通抖音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發揮電商網點帶動作用、召開“百企幫百村”對接會等形式,組織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消費扶貧。今年1至9月份潘集區實現消費扶貧金額5229萬元,僅10月16至17日舉辦的潘集區特色農產品暨扶貧產品(進城)展銷會,就實現現場銷售、消費扶貧簽約、網上訂單等總金額達789萬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