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進行時(下)

突出重點,形成合力

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維護社會公益,借助訴前程序倒逼行政機關依法履職,這是潘集區檢察院公益訴訟工作的一大亮點。

在近年來辦理的公益訴訟案件中,行政機關都做到了立促立改,糾正違法行為,依法履職。行政機關對檢察建議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依法履職的意識明顯增強。

人防部門立即啟動了自我糾錯機制,挽回國有資產439萬多元。

環保部門改善了潘集煤銷路的嚴重揚塵污染,還有一塊被污染的非法煉鉛場地,目前也正在處置清理中。

國土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恢復了被非法侵占的農田1000多平方米。

但對于怠于履行職責的行政機關和單位,除了檢察建議,起訴是更強有力的保護公益手段。潘集區住建委收到檢察建議后仍然怠于履行職責,最終由潘集區檢察院起訴至審判機關。
搭建平臺,形成合力

案件辦理過程中,啟動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對可能遇到的不同認識由檢察長親自帶隊,提前向區委、區政府和區人大報告,向上級檢察院及時匯報公益訴訟工作開展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爭取到多方支持和配合。

為了凝聚共識,潘集區檢察院在辦理一起環境污染案件中,多次與偵查機關和市級環保部門召開聯合會議,共同研究案件辦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商討環境污染的后期治理方案。

作為潘集區第一例公益訴訟案件,在全市觀摩庭公開開庭審理。開庭前,檢察官和檢察員助理組成辦案組,明確出庭分工,做好質證應對,準確預判辯論焦點,認真撰寫出庭預案。最終審判機關依法作出判決,支持潘集區檢察院提出的全部訴訟請求。

此案深化了公益訴訟在行政執法單位中的影響力,增強了檢察機關保護公益的公信力,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靈活施策,注重實效

訴訟不是最終目的,督促履職、維護社會公益才是根本。

潘集區檢察院一方面堅決查處涉及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一方面積極嘗試開展恢復性生態補償工作,督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積極恢復生態原貌,盡可能將生態破壞的損失降至最低程度。

在掌握潘集鎮胡莊村11116.21平方米的耕地被堆放煤矸石污染,潘集區檢察院干警迅速查驗現場、固定證據,經過細致審查、深入分析,向市國土資源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土地全部恢復復耕條件。

這一案件在訴前程序階段就達到了制止違法行為,消除國土資源侵害狀態的最終效果,被安徽省人民檢察院,評為全省十件優秀典型案例之一。

公益訴訟是檢察機關新時期下的新責任,新擔當,也是黨和人民交給檢察機關的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重托。

維護公益任重道遠,我們潘集區檢察院將不負重托,砥礪前行,積極履行法律的監督職能,將公益訴訟進行到底。
